為研究牛肝菌中重金屬對人體的健康風險及毒性效應,本研究采集了云南主產區(qū)(楚雄、曲靖、大理和普洱)不同野生干牛肝菌(按顏色分為白牛肝菌、黑牛肝菌、紅牛肝菌和黃牛肝菌),測定了其鎘(Cd)、鉛(Pb)和鉻(Cr)的含量,結合體外胃腸模擬法和Caco-2細胞模型,分析了3 種重金屬的生物可給性含量和生物有效性含量,并探究食用重金屬含量高的牛肝菌對人體腸道的健康風險,即牛肝菌經模擬胃腸液消化后對Caco-2細胞炎癥因子白細胞介素-8(interleukin-8,IL-8)基因表達量的影響。結果表明,干牛肝菌中Cd的平均含量約是我國食品安全標準(GB 2762—2017)中食品污染物限量值的20 倍。Cr、Cd和Pb的生物可給性在模擬胃液中分別為18.2%、3.1%和17.0%,在模擬腸液中分別下降到15.3%、0.6%、5.5%,而在Caco-2細胞中只有Cd被吸收,平均生物有效性含量為1.10 μg/mg。基于干牛肝菌的重金屬總含量、生物可給性含量和生物有效性含量分別計算其估計每日攝入量,發(fā)現基于干牛肝菌重金屬總含量的評估結果提示其具有較大的人體健康風險,而基于生物可給性含量和生物有效性含量的數據結果表明均無明顯的健康風險。此外,還發(fā)現重金屬含量高的牛肝菌暴露Caco-2細胞后也不會誘發(fā)炎癥因子IL-8 mRNA的上調。綜上,基于牛肝菌中重金屬總量的健康風險評估模型可能會高估其健康風險,建立基于人體生物有效性的健康風險評估方法將更為準確。
2023年第44卷 2022年第43卷 2021年第42卷 2020年第41卷 2019年第40卷 2018年第39卷 2017年第38卷 2016年第37卷 2015年第36卷 2014年第35卷 2013年第34卷 2012年第33卷 2011年第32卷 2010年第31卷 2009年第30卷 2008年第29卷 2007年第28卷 2006年第27卷 2005年第26卷 2004年第25卷 2003年第24卷 2002年第23卷 2001年第22卷 2000年第21卷 1999年第20卷 1998年第19卷 1997年第18卷 1996年第17卷 1995年第16卷 1994年第15卷 1993年第14卷 1992年第13卷 1991年第12卷 1990年第11卷 1989年第10卷 1988年第09卷 1987年第08卷 1986年第07卷 1985年第06卷 1984年第05卷 1983年第04卷 1982年第03卷 1981年第02卷 1980年第01卷
電話: 010-87293157
地址: 北京市豐臺區(qū)洋橋70號
版權所有 @ 2023 中國食品雜志社 京公網安備11010602060050號 京ICP備14033398號-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