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lǐng)學術(shù)科研之先,創(chuàng)食品科技之新
—— 中國食品雜志社
期刊集群
高通量測序分析白切雞菌群多樣性
來源:食品科學網(wǎng) 閱讀量: 181 發(fā)表時間: 2020-09-23
作者: 宋相宇,李鳴,王虎虎,徐幸蓮,蔡林林
關(guān)鍵詞: 白切雞;氣調(diào)包裝;托盤包裝;溫度;菌群多樣性
摘要:

目的:分析包裝方式及貯藏溫度對白切雞中微生物菌群結(jié)構(gòu)的影響。方法:采用托盤包裝(AP)、100% N2(MN)包裝和30% CO2+70 % N2(MC)3 種包裝方式對白切雞進行包裝,4 ℃和12 ℃下貯藏,于貯藏中期及末期取樣,采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測序技術(shù)對16S rDNA的V3~V4區(qū)域測序。結(jié)果:在97%的相似水平下共獲得2 216 類可操作分類單元(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OTU),且這些OTU都屬于細菌域,包括5 個門、40 個屬;所有處理組中豐度最高的菌門均為變形菌門(Proteobacteria)和厚壁菌門(Firmicutes),兩種豐度之和平均占96.93%;12 ℃及4 ℃下AP組貯藏末期樣品優(yōu)勢菌群均為假單胞菌屬(Pseudomonas),而MN和MC組優(yōu)勢菌群與AP組明顯不同,4 ℃下MC與MN組優(yōu)勢菌群為環(huán)絲菌屬(Brochothrix)和沙雷氏菌屬(Serratia),12 ℃下還觀察到腸桿菌屬(Enterobacteriaceae)和克呂沃爾菌屬(Kluyvera)。結(jié)論:白切雞在不同包裝方式及貯藏溫度下優(yōu)勢微生物、菌群多樣性、豐度及比例均存在顯著差異。本研究為有針對性地延緩白切雞在貯藏過程中的腐敗提供一定的理論依據(jù)。

電話: 010-87293157 地址: 北京市豐臺區(qū)洋橋70號

版權(quán)所有 @ 2023 中國食品雜志社 京公網(wǎng)安備11010602060050號 京ICP備14033398號-2

柳州市| 无棣县| 靖宇县| 高唐县| 治多县| 驻马店市| 刚察县| 辽阳市| 阳高县| 大洼县| 库尔勒市| 孙吴县| 三台县| 枣强县| 霸州市| 贵州省| 罗山县| 永修县| 武强县| 会同县| 根河市| 甘洛县| 华容县| 嘉定区| 襄城县| 中牟县| 东乡族自治县| 凤翔县| 垣曲县| 安化县| 朝阳县| 原阳县| 武强县| 河北区| 玉田县| 云和县| 南宁市| 怀集县| 万安县| 吉林省| 彭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