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研究平菇、茶樹菇、香菇、木耳、金針菇5 種食用菌多糖的理化性質(zhì)和免疫活性,為食用菌的開發(fā)利用提供理論支持。方法:采用水提醇沉法提取多糖;采用分光光度法、高效凝膠滲透色譜法(high performance gelpermeation chromatography,HPGPC)、氣相色譜-質(zhì)譜聯(lián)用法(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紅外光譜法(infrared spectrometry,IR)分析多糖的理化性質(zhì);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assay,ELISA)測定多糖的免疫活性。結(jié)果:相同條件下,5 種食用菌多糖提取率依次為平菇多糖(Pleurotusostreatus polysaccharides,POP)3.39%、茶樹菇多糖(Agrocybe chaxingu polysaccharides,ACP)2.71%、金針菇多糖(Flammulina velutipes polysaccharides,F(xiàn)VP)2.69%、香菇多糖(Lentinus edodes polysaccharides,LEP)2.32%和木耳多糖(Auriculari aauricular polysaccharides,AAP)2.31%,它們均由分子質(zhì)量不同、糖苷鍵為β-構(gòu)型的多糖組分組成,均含有甘露糖(mannose,Man)、葡萄糖(glucose,Glc)和半乳糖(galactose,Gal)殘基,且ACP還含有鼠李糖(rhamnose,Rha)和阿拉伯糖(arabinose,Ara),AAP還含有少量的木糖(xylose,Xyl);甲基化分析顯示不同多糖具有不同的糖苷鍵連接方式,POP和LEP以→1,3-β-Glc和→1,6-β-Glc為主要連接方式,ACP以→1,6-β-Glc和→1,6-β-Gal為主要連接方式,而AAP和FVP是以→1,4-β-Glc為主要連接方式;體外免疫活性實(shí)驗(yàn)結(jié)果表明,5 種多糖在25~400 μg/mL質(zhì)量濃度范圍內(nèi)無細(xì)胞毒性,可不同程度地提高巨噬細(xì)胞的吞噬能力和促進(jìn)巨噬細(xì)胞分泌NO、腫瘤壞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細(xì)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的能力,其中以→1,3-β-Glc和→1,6-β-Glc為主要連接方式的LEP活性最強(qiáng),以→1,3-β-Glc和→1,6-β-Glc為主要連接方式的POP次之,以→1,6-β-Glc和→1,6-β-Gal為主要連接方式的ACP效果一般,以→1,4-β-Glc為主要連接方式的AAP和FVP效果最差。結(jié)論:5 種食用菌多糖具有不同的理化性質(zhì)和對(duì)巨噬細(xì)胞的免疫調(diào)節(jié)活性,且活性大小與多糖是否含有→1,3-β-Glc和→1,6-β-Glc連接方式相關(guān)。
2023年第44卷 2022年第43卷 2021年第42卷 2020年第41卷 2019年第40卷 2018年第39卷 2017年第38卷 2016年第37卷 2015年第36卷 2014年第35卷 2013年第34卷 2012年第33卷 2011年第32卷 2010年第31卷 2009年第30卷 2008年第29卷 2007年第28卷 2006年第27卷 2005年第26卷 2004年第25卷 2003年第24卷 2002年第23卷 2001年第22卷 2000年第21卷 1999年第20卷 1998年第19卷 1997年第18卷 1996年第17卷 1995年第16卷 1994年第15卷 1993年第14卷 1992年第13卷 1991年第12卷 1990年第11卷 1989年第10卷 1988年第09卷 1987年第08卷 1986年第07卷 1985年第06卷 1984年第05卷 1983年第04卷 1982年第03卷 1981年第02卷 1980年第01卷
電話: 010-87293157
地址: 北京市豐臺(tái)區(qū)洋橋70號(hào)
版權(quán)所有 @ 2023 中國食品雜志社 京公網(wǎng)安備11010602060050號(hào) 京ICP備14033398號(hào)-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