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jù)沙門氏菌的侵染上皮細胞表面蛋白基因(invA)、單增李斯特菌的侵入關聯(lián)蛋白基因(iap)、金黃色葡萄球菌的耐熱核酸酶基因(nuc)和副溶血性弧菌的耐熱直接溶血素基因(tdh)分別設計4對特異性引物,并以細菌16S rRNA基因的部分保守序列為內標,通過對退火溫度、引物濃度等反應參數(shù)的調整和優(yōu)化,建立的多重PCR方法為10×PCR buffer 2.0μL(含Mg2+)、dNTP 200μmol/L、DNA模板1μL、Taq DNA聚合酶2.5U,引物濃度分別為16S rRNA 200nmol/L、tdh 250nmol/L、nuc 300nmol/L、iap 350nmol/L、invA 250nmol/L,加無菌水至總體積為20μL;反應條件:94℃預變性4min、94℃變性30s、57℃退火40s、72℃延伸1min、72℃延伸10min,反應共進行30個循環(huán)。為檢驗該方法的可行性,進一步對人工接種上述4種病原菌的南美白對蝦進行多重PCR檢測。結果表明:對污染樣品直接提取DNA和預增菌后提取DNA再進行多重PCR檢測,均能有效擴增出各個目的片段;但預增菌處理后可使檢測限明顯降低,進而大大提高檢測的靈敏度。本多重PCR方法可作為食品包括水產品中病原微生物的快速、靈敏和高效的檢測方法。
2023年第44卷 2022年第43卷 2021年第42卷 2020年第41卷 2019年第40卷 2018年第39卷 2017年第38卷 2016年第37卷 2015年第36卷 2014年第35卷 2013年第34卷 2012年第33卷 2011年第32卷 2010年第31卷 2009年第30卷 2008年第29卷 2007年第28卷 2006年第27卷 2005年第26卷 2004年第25卷 2003年第24卷 2002年第23卷 2001年第22卷 2000年第21卷 1999年第20卷 1998年第19卷 1997年第18卷 1996年第17卷 1995年第16卷 1994年第15卷 1993年第14卷 1992年第13卷 1991年第12卷 1990年第11卷 1989年第10卷 1988年第09卷 1987年第08卷 1986年第07卷 1985年第06卷 1984年第05卷 1983年第04卷 1982年第03卷 1981年第02卷 1980年第01卷
電話: 010-87293157
地址: 北京市豐臺區(qū)洋橋70號
版權所有 @ 2023 中國食品雜志社 京公網安備11010602060050號 京ICP備14033398號-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