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建立一種同時測定中國人參不同部位中18?種多酚類化合物含量的分析方法,明確多酚類化合物在中國人參不同部位中的分布和含量,為吉林長白山人參資源的深度開發(fā)和綜合利用提供一定依據(jù)。方法:利用高效液相色譜技術(shù),分別對紅參根、生曬參根、人參莖、人參葉、人參花和人參須中原兒茶酸、龍膽酸、對羥基苯甲酸、丁香酸、綠原酸、對香豆酸、阿魏酸、間香豆酸、鄰香豆酸、肉桂酸、柚皮苷、兒茶素、柚皮素、芒柄花黃素、麥芽酚、橙皮素、甲基香蘭素、白藜蘆醇18?種多酚化合物和總多酚的含量進行測定分析。結(jié)果表明:色譜條件為Symmetry?C18色譜柱(4.6?mm×150?mm,5?μm),流動相為0.1%磷酸(A)和乙腈(B),檢測波長為230?nm,在此條件下人參樣品中18?種多酚化合物可在35?min內(nèi)得到較好分離,且重復性好(相對標準偏差(relative standard deviation,RSD)≤3.49%)、精密度高(RSD≤3.02%)、穩(wěn)定性好(RSD≤2.58%)、加標回收結(jié)果準確可靠(平均回收率84%~99%,RSD≤5%)。18?種多酚化合物在人參不同部位中的含量差異較大(P<0.05),但均呈現(xiàn)出麥芽酚和兒茶素的含量較高。人參不同部位中總多酚含量差異較大(P<0.05),紅參根、生曬參根、人參莖、人參葉、人參花、人參須中的總多酚含量分別為(69.47±3.25)、(95.04±5.03)、(175.19±3.26)、(256.91±2.81)、(174.40±6.26)、(99.31±2.90)?mg/100?g。其中人參葉中的總多酚含量最高(P<0.05),紅參根中總多酚含量最低。結(jié)論:該方法操作簡單、高效、準確、可靠,可用于人參多酚的質(zhì)量控制。
2023年第44卷 2022年第43卷 2021年第42卷 2020年第41卷 2019年第40卷 2018年第39卷 2017年第38卷 2016年第37卷 2015年第36卷 2014年第35卷 2013年第34卷 2012年第33卷 2011年第32卷 2010年第31卷 2009年第30卷 2008年第29卷 2007年第28卷 2006年第27卷 2005年第26卷 2004年第25卷 2003年第24卷 2002年第23卷 2001年第22卷 2000年第21卷 1999年第20卷 1998年第19卷 1997年第18卷 1996年第17卷 1995年第16卷 1994年第15卷 1993年第14卷 1992年第13卷 1991年第12卷 1990年第11卷 1989年第10卷 1988年第09卷 1987年第08卷 1986年第07卷 1985年第06卷 1984年第05卷 1983年第04卷 1982年第03卷 1981年第02卷 1980年第01卷
電話: 010-87293157
地址: 北京市豐臺區(qū)洋橋70號
版權(quán)所有 @ 2023 中國食品雜志社 京公網(wǎng)安備11010602060050號 京ICP備14033398號-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