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為探究不同足火熱傳遞方式對工夫紅茶品質(zhì)的影響,本實驗以‘翠峰’品種為原料制作工夫紅茶,設(shè)定3 類、共5 種足火熱傳遞方式:熱輻射(遠(yuǎn)紅外足火、微波足火)、熱對流(箱式熱風(fēng)足火)、熱傳導(dǎo)(理條足火、六角輝鍋足火),檢測干茶外形亮度(L值)、紅度(a值)、黃度(b值),湯色透亮度(LL值)、紅度(La值)、黃度(Lb值)等指標(biāo),及茶多酚、兒茶素、茶黃素、茶紅素、茶褐素、黃酮苷、可溶性糖等60余種品質(zhì)成分,比較不同方式下各指標(biāo)差異,結(jié)合感官審評及電子舌技術(shù)評價所制成品茶的品質(zhì)優(yōu)劣,通過偏最小二乘法(partial least squares,PLS)分析及顯著性分析探明各方式對“高亮”湯色、“甜醇”滋味、“烏潤”外形等的影響,并獲得標(biāo)志性差異物質(zhì)。結(jié)果表明:熱傳導(dǎo)足火有利于兒茶素組分(除表沒食子兒茶素沒食子酸酯)、茶黃素組分、茶紅素、茶褐素,除牡荊素葡萄糖苷(vitexin-glucoside,Vit-Glc)外的黃酮苷組分、氨基酸組分、可溶性總糖等成分的保留和浸出,六角輝鍋足火整體上較理條足火低,熱輻射次之,熱對流最低。外形L值和b值、湯色La值和Lb值均以熱傳導(dǎo)顯著最優(yōu),外形a值以微波足火最優(yōu),湯色LL值以熱對流最優(yōu)。電子舌分析可看出3 類方式雷達(dá)相應(yīng)輪廓圖顯著不同,熱輻射、熱傳導(dǎo)、熱對流方式分別對茶湯酸味和鮮味、苦味和咸味、甜味和綜合屬性響應(yīng)強烈。感官審評角度熱傳導(dǎo)方式下湯色紅亮,但外形色澤易帶灰,滋味較濃帶澀,熱輻射則獲得香氣高甜,滋味濃爽,湯色橙紅。PLS分析模型將3 類方式下工夫紅茶在湯色和滋味分屬性明顯區(qū)分,外形屬性則熱傳導(dǎo)明顯區(qū)分于熱輻射和熱對流,通過顯著性分析獲得不同足火熱傳遞方式工夫紅茶分屬性的關(guān)鍵差異物:湯色差異成分為茶黃素、茶黃素-3,3’-雙沒食子酸酯(theaflavin-3,3’-gallate,TF-D-G)、茶黃素-3-沒食子酸酯、可溶性糖、精氨酸、磷酸乙醇胺等;外形色澤差異成分為茶黃素、茶黃素-3’-沒食子酸酯、總茶黃素、茶褐素、Vit-Glc、葡萄糖苷、瓜氨酸、甘氨酸等;滋味差異成分為茶黃素、TF-D-G、茶褐素、槲皮素-3-O-β-D-龍膽雙糖苷、山柰酚-3-O-蕓香糖苷、精氨酸、瓜氨酸、甘氨酸等。本研究可為定向化、標(biāo)準(zhǔn)化生產(chǎn)“烏潤”“高亮”“甜醇”的優(yōu)質(zhì)工夫紅茶提供理論基礎(chǔ)和技術(shù)指導(dǎo)。
2023年第44卷 2022年第43卷 2021年第42卷 2020年第41卷 2019年第40卷 2018年第39卷 2017年第38卷 2016年第37卷 2015年第36卷 2014年第35卷 2013年第34卷 2012年第33卷 2011年第32卷 2010年第31卷 2009年第30卷 2008年第29卷 2007年第28卷 2006年第27卷 2005年第26卷 2004年第25卷 2003年第24卷 2002年第23卷 2001年第22卷 2000年第21卷 1999年第20卷 1998年第19卷 1997年第18卷 1996年第17卷 1995年第16卷 1994年第15卷 1993年第14卷 1992年第13卷 1991年第12卷 1990年第11卷 1989年第10卷 1988年第09卷 1987年第08卷 1986年第07卷 1985年第06卷 1984年第05卷 1983年第04卷 1982年第03卷 1981年第02卷 1980年第01卷
電話: 010-87293157
地址: 北京市豐臺區(qū)洋橋70號
版權(quán)所有 @ 2023 中國食品雜志社 京公網(wǎng)安備11010602060050號 京ICP備14033398號-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