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lǐng)學(xué)術(shù)科研之先,創(chuàng)食品科技之新
—— 中國食品雜志社
期刊集群
海帶漂燙-鹽漬加工過程中碘形態(tài)含量變化規(guī)律
來源:導(dǎo)入 閱讀量: 233 發(fā)表時(shí)間: 2024-02-20
作者: 趙茹月,于源,張雅婷,蔣永毅,劉小芳,郭瑩瑩,苗鈞魁,冷凱良
關(guān)鍵詞: 海帶;碘形態(tài);漂燙;漂洗;鹽漬
摘要:

通過測定漂燙水、漂洗水、鹽漬水以及剩余海帶中碘離子(I-)、碘酸根(IO3-)、一碘酪氨酸(mono-iodotyrosine,MIT)和二碘酪氨酸(diiodotyrosine,DIT)4 種碘形態(tài)的含量,研究海帶漂燙-漂洗-鹽漬過程中碘形態(tài)的溶出規(guī)律。鮮海帶、漂燙海帶、一次漂洗海帶和二次漂洗海帶I-含量在1 689.41~8 753.24 mg/kg,IO3-含量在42.67~442.00 mg/kg之間,MIT和DIT含量分別在698.22~861.90 mg/kg和123.97~158.67 mg/kg之間。其中漂燙過程I-、MIT和DIT溶出率最高,分別為(64.38±2.99)%、(19.35±0.97)%和(6.55±0.53)%。隨著海帶加入量的增大,除漂燙水的DTT外,所有水體中I-、MIT和DIT含量整體上呈先增大后趨于平穩(wěn)的趨勢,所有水體中IO3-含量均呈上升趨勢。隨海帶漂燙顆數(shù)增加,I-溶出率先降低后基本保持不變,與鮮海帶相比,第1顆鹽漬海帶的I-含量降低(80.72±2.66)%,碘主要以I-的形式釋放到水體中,并且在漂燙過程中釋放量最大。

電話: 010-87293157 地址: 北京市豐臺(tái)區(qū)洋橋70號(hào)

版權(quán)所有 @ 2023 中國食品雜志社 京公網(wǎng)安備11010602060050號(hào) 京ICP備14033398號(hào)-2

高陵县| 元阳县| 玉环县| 香港 | 凭祥市| 内江市| 阿巴嘎旗| 桂东县| 白玉县| 镇巴县| 河东区| 黔西| 中江县| 石狮市| 高邮市| 和林格尔县| 阿城市| 呼和浩特市| 永昌县| 巨野县| 岳西县| 鸡泽县| 雅江县| 乐平市| 青河县| 中卫市| 于都县| 黄梅县| 手机| 宜城市| 宜宾县| 密山市| 长葛市| 习水县| 清水县| 莒南县| 镇沅| 孟村| 嫩江县| 赣榆县| 洪雅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