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大豆卵磷脂為壁材,制備共包埋姜黃素(curcumin,CUR)和還原型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的納米脂質(zhì)體,通過靜電自組裝將殼聚糖和海藻酸鈉修飾到納米脂質(zhì)體表面,采用激光粒度儀、透射電鏡、傅里葉變換紅外光譜儀等設(shè)備對脂質(zhì)體的包埋率、體外釋放、微觀形貌、穩(wěn)定性等進行表征,測定納米脂質(zhì)體同時遞送CUR和GSH的能力。結(jié)果表明,CUR的包埋率為100%,與GSH共包埋及多糖修飾均沒有影響CUR的包埋率;而與CUR共包埋時,GSH的包埋率從7.90%增加到27.03%,經(jīng)多糖修飾后,進一步增加到41.22%。共包埋納米脂質(zhì)體對CUR的釋放沒有顯著影響,但使GSH的釋放率由51.2%減小至23.6%;經(jīng)多糖修飾后,單包埋和共包埋納米脂質(zhì)體對CUR和/或GSH的緩釋作用都增強。另外,共包埋使脂質(zhì)體的平均粒徑從(95.02±1.93)nm增加到(132.47±18.14)nm,Zeta電位從(-22.47±1.96)mV增加到(-14.70±0.46)mV;經(jīng)殼聚糖和海藻酸鈉雙層修飾后,共包埋脂質(zhì)體的平均粒徑進一步增加到(161.97±5.58)nm,而Zeta電位減小到(-40.87±1.79)mV,并且具有更高的熱穩(wěn)定性。本研究可為生物活性物質(zhì)共包埋的新型功能食品或藥品的開發(fā)提供參考。
2023年第44卷 2022年第43卷 2021年第42卷 2020年第41卷 2019年第40卷 2018年第39卷 2017年第38卷 2016年第37卷 2015年第36卷 2014年第35卷 2013年第34卷 2012年第33卷 2011年第32卷 2010年第31卷 2009年第30卷 2008年第29卷 2007年第28卷 2006年第27卷 2005年第26卷 2004年第25卷 2003年第24卷 2002年第23卷 2001年第22卷 2000年第21卷 1999年第20卷 1998年第19卷 1997年第18卷 1996年第17卷 1995年第16卷 1994年第15卷 1993年第14卷 1992年第13卷 1991年第12卷 1990年第11卷 1989年第10卷 1988年第09卷 1987年第08卷 1986年第07卷 1985年第06卷 1984年第05卷 1983年第04卷 1982年第03卷 1981年第02卷 1980年第01卷
電話: 010-87293157
地址: 北京市豐臺區(qū)洋橋70號
版權(quán)所有 @ 2023 中國食品雜志社 京公網(wǎng)安備11010602060050號 京ICP備14033398號-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