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集上海地區(qū)2008-2012年來自臨床病人和市售食品的腸炎沙門氏菌分離株90 株;采用聚合酶鏈?zhǔn)椒磻?yīng)(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方法,對(duì)存在于毒力島SPI和毒力質(zhì)粒上的9 種常見毒力基因攜帶情況進(jìn)行了調(diào)查;并采用本實(shí)驗(yàn)優(yōu)化的腸桿菌基因間保守重復(fù)序列-聚合酶鏈?zhǔn)椒磻?yīng)(enterobacterial repetitive intergenicconsensus-PCR,ERIC-PCR)方法對(duì)這些分離株進(jìn)行亞分型。結(jié)果顯示:毒力基因invH、sopE、sugR的攜帶率為100.0%(90/90),iacP、avrA、rhuM、prgK均為98.9%(89/90),而spvB、spvC分別為85.6%(77/90)和78.9%(71/90)。優(yōu)化的ERIC-PCR體系能夠較好地區(qū)分8 種主要沙門氏菌血清型,共17 株菌,辛普森指數(shù)(D值)為0.970 6。然而,90 株腸炎沙門氏菌分離株卻具有一致的ERIC-PCR指紋圖譜。在所調(diào)查分離株中,毒力基因的攜帶率較高,尤其是invH、sopE和sugR,對(duì)人類健康存在較大威脅;ERIC-PCR雖然可用于區(qū)分沙門氏菌不同血清型,但對(duì)腸炎沙門氏菌的分型效果不佳。
2023年第44卷 2022年第43卷 2021年第42卷 2020年第41卷 2019年第40卷 2018年第39卷 2017年第38卷 2016年第37卷 2015年第36卷 2014年第35卷 2013年第34卷 2012年第33卷 2011年第32卷 2010年第31卷 2009年第30卷 2008年第29卷 2007年第28卷 2006年第27卷 2005年第26卷 2004年第25卷 2003年第24卷 2002年第23卷 2001年第22卷 2000年第21卷 1999年第20卷 1998年第19卷 1997年第18卷 1996年第17卷 1995年第16卷 1994年第15卷 1993年第14卷 1992年第13卷 1991年第12卷 1990年第11卷 1989年第10卷 1988年第09卷 1987年第08卷 1986年第07卷 1985年第06卷 1984年第05卷 1983年第04卷 1982年第03卷 1981年第02卷 1980年第01卷
電話: 010-87293157
地址: 北京市豐臺(tái)區(qū)洋橋70號(hào)
版權(quán)所有 @ 2023 中國食品雜志社 京公網(wǎng)安備11010602060050號(hào) 京ICP備14033398號(hào)-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