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揭示4 ℃冷藏小龍蝦貯藏期間微生物菌群多樣性及優(yōu)勢腐敗菌種類,以傳統(tǒng)培養(yǎng)基法作為對照,采用高通量測序技術(shù)分別鑒定小龍蝦樣品在鮮樣期、腐敗中期、腐敗末期的腐敗菌屬,探究貯藏期間微生物菌群變化趨勢。2 種測序方法對比發(fā)現(xiàn),高通量法檢測到的菌屬更具多樣性,培養(yǎng)基法提取的腐敗菌均包含在高通量測序菌屬內(nèi)。結(jié)果表明,培養(yǎng)基法提取優(yōu)勢腐敗菌共11 株,其中氣單胞菌(Aeromonas jandaei)致腐能力最強,弗氏檸檬酸桿菌(Citrobacter freundii)致腐能力最弱;此外,高通量測序法顯示希瓦氏菌(Shewanella sp.)、肉桿菌屬(Carnobacterium sp.)、環(huán)絲菌屬(Brochothrix sp.)、嗜冷菌屬(Psychrobacter sp.)、漫游球菌屬(Vagococcus sp.)、不動桿菌屬(Acinetobacter sp.)等在腐敗末期時的物種豐度為90.57%。2 種方法比對可以確定,小龍蝦的優(yōu)勢腐敗菌有希瓦氏菌、肉食桿菌、環(huán)絲菌屬、嗜冷菌屬、漫游球菌屬、不動桿菌屬、氣單胞菌、束毛球菌屬(Trichococcus sp.)等。
2023年第44卷 2022年第43卷 2021年第42卷 2020年第41卷 2019年第40卷 2018年第39卷 2017年第38卷 2016年第37卷 2015年第36卷 2014年第35卷 2013年第34卷 2012年第33卷 2011年第32卷 2010年第31卷 2009年第30卷 2008年第29卷 2007年第28卷 2006年第27卷 2005年第26卷 2004年第25卷 2003年第24卷 2002年第23卷 2001年第22卷 2000年第21卷 1999年第20卷 1998年第19卷 1997年第18卷 1996年第17卷 1995年第16卷 1994年第15卷 1993年第14卷 1992年第13卷 1991年第12卷 1990年第11卷 1989年第10卷 1988年第09卷 1987年第08卷 1986年第07卷 1985年第06卷 1984年第05卷 1983年第04卷 1982年第03卷 1981年第02卷 1980年第01卷
電話: 010-87293157
地址: 北京市豐臺區(qū)洋橋70號
版權(quán)所有 @ 2023 中國食品雜志社 京公網(wǎng)安備11010602060050號 京ICP備14033398號-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