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學術科研之先,創(chuàng)食品科技之新
—— 中國食品雜志社
期刊集群
基于UPLC-MS/MS技術的黃瓜中吡噻菌胺和氟菌唑殘留特征解析與風險評估
來源:導入 閱讀量: 21 發(fā)表時間: 2025-09-17
作者: 秦曉彤,王東,趙爾成,賀敏
關鍵詞: 黃瓜;吡噻菌胺;氟菌唑;代謝物;農藥殘留;膳食風險
摘要:

采用QuEChERS前處理方法結合超高效液相色譜-三重四極桿串聯質譜技術,建立黃瓜中吡噻菌胺及其代謝物PAM、氟菌唑及其代謝物FM-6-1的多殘留檢測方法。該方法在0.1~100 ng/mL質量濃度范圍內線性關系良好(R2>0.999),各目標物的最小檢出含量均達0.01 mg/kg。在0.01、0.2 mg/kg和1.0 mg/kg 3 個添加水平下,吡噻菌胺、氟菌唑及其代謝物的平均回收率和相對標準偏差完全滿足農藥殘留分析要求。2023—2024年在全國12 個黃瓜主產區(qū)(6 個設施栽培區(qū)、6 個露地栽培區(qū))開展了規(guī)范的殘留田間試驗。試驗選用28%吡噻菌胺·氟菌唑水乳劑,于黃瓜白粉病發(fā)生始盛期按有效成分84 g/hm2的劑量施藥3 次(施藥間隔7 d)。施藥后采集黃瓜樣品檢測,結果顯示安全間隔期2~3 d后,吡噻菌胺和氟菌唑在設施和露地黃瓜中的殘留含量分別為0.03~0.04、0.02~0.03 mg/kg;消解動力學分析表明,兩種農藥在黃瓜中的降解均符合一級動力學特征,其中吡噻菌胺的半衰期為1.1~1.5 d,氟菌唑為1.1~1.9 d。膳食風險評估采用風險商法,結合我國居民膳食消費數據和農藥登記使用情況,計算結果表明:普通人群對吡噻菌胺和氟菌唑的國家估算每日攝入量分別為0.228 7 mg和0.109 7 mg,其風險商分別為3.6%和4.4%,均遠低于100%的安全閾值。黃瓜中吡噻菌胺和氟菌唑的殘留水平對消費者健康風險完全可控。本研究為吡噻菌胺和氟菌唑的科學使用和膳食安全評價提供了科學依據。

電話: 010-87293157 地址: 北京市豐臺區(qū)洋橋70號

版權所有 @ 2023 中國食品雜志社 京公網安備11010602060050號 京ICP備14033398號-2

黔西县| 瓦房店市| 卢湾区| 西昌市| 穆棱市| 贡山| 曲松县| 绍兴市| 云霄县| 大埔县| 波密县| 景谷| 麦盖提县| 新余市| 浏阳市| 鹤峰县| 中牟县| 合肥市| 天峻县| 汝阳县| 鹿泉市| 那曲县| 夹江县| 龙泉市| 施秉县| 东丰县| 宾阳县| 崇礼县| 东乡县| 舟曲县| 永丰县| 隆安县| 昌都县| 永嘉县| 桓台县| 台江县| 乐平市| 长丰县| 临洮县| 西和县| 沧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