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分析不同狀態(tài)下南美白對蝦表面附著的微生物菌群組成情況。方法:以活體對蝦、冰鮮對蝦、冰鮮蝦仁和冷凍蝦仁為對象,通過對蝦表面附著微生物提取及高通量測序分析,獲得不同對蝦樣品中微生物組成及變化情況。結(jié)果:1)各樣本有效序列范圍為30?591~42?043?條、操作分類單元(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OTU)范圍為68~168,其中冷凍蝦仁OTU數(shù)量最低,而活體對蝦和冰鮮對蝦OTU數(shù)量相對較高。2)多樣性指數(shù)分析發(fā)現(xiàn),所有樣品中以冷凍蝦仁的ACE、Chao1和Shannon指數(shù)值最低、Simpson指數(shù)最高,表明其菌群豐度及多樣性較低。3)在科水平上,相比于活體對蝦,冰鮮對蝦中莫拉氏菌科(Moraxellaceae)相對豐度顯著增加,其可能與蝦體死亡、微生物污染繁殖有關(guān);冰鮮蝦仁弧菌科(Vibrionaceae)相對豐度顯著增加且含量最高,主要是蝦仁加工制備環(huán)境及加工器具中微生物接觸污染所致;而冷凍蝦仁中主要以莫拉氏菌科(Moraxellaceae)、假單胞菌科(Pseudomonadaceae)、李斯特菌科(Listeriaceae)為腐敗優(yōu)勢菌。4)熱圖分析發(fā)現(xiàn),活體對蝦和冰鮮對蝦菌群結(jié)構(gòu)整體相似度較高,二者與冰鮮蝦仁、冷凍蝦仁的相似度較低,表明蝦仁制備過程、低溫凍藏對于蝦仁中菌群結(jié)構(gòu)影響較大。5)主成分分析表明,冷凍蝦仁與其他組別樣本均相距較遠(yuǎn),說明冷凍蝦仁中微生物種類及組成與其他樣品存在著較大差異。結(jié)論:南美白對蝦樣品處于不同狀態(tài)時(shí),其附著優(yōu)勢微生物、菌群結(jié)構(gòu)、豐度及相互比例等存在顯著差異,需針對于不同類型蝦類制品,采取不同的控制工藝以保障蝦類制品的質(zhì)量與安全。
2023年第44卷 2022年第43卷 2021年第42卷 2020年第41卷 2019年第40卷 2018年第39卷 2017年第38卷 2016年第37卷 2015年第36卷 2014年第35卷 2013年第34卷 2012年第33卷 2011年第32卷 2010年第31卷 2009年第30卷 2008年第29卷 2007年第28卷 2006年第27卷 2005年第26卷 2004年第25卷 2003年第24卷 2002年第23卷 2001年第22卷 2000年第21卷 1999年第20卷 1998年第19卷 1997年第18卷 1996年第17卷 1995年第16卷 1994年第15卷 1993年第14卷 1992年第13卷 1991年第12卷 1990年第11卷 1989年第10卷 1988年第09卷 1987年第08卷 1986年第07卷 1985年第06卷 1984年第05卷 1983年第04卷 1982年第03卷 1981年第02卷 1980年第01卷
電話: 010-87293157
地址: 北京市豐臺(tái)區(qū)洋橋70號(hào)
版權(quán)所有 @ 2023 中國食品雜志社 京公網(wǎng)安備11010602060050號(hào) 京ICP備14033398號(hào)-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