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湯子是我國北方地區(qū)一種營養(yǎng)豐富、風(fēng)味獨特的民族傳統(tǒng)食品,深受滿族及東北人民的喜愛。多樣的微生物在酸湯子玉米面團(tuán)的營養(yǎng)品質(zhì)形成過程中,發(fā)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然而到目前為止,對滿族傳統(tǒng)發(fā)酵食品酸湯子面團(tuán)中的微生物菌群多樣性,仍不明確。以不同地區(qū)采集的酸湯子玉米面團(tuán)為研究對象,利用聚合酶鏈?zhǔn)椒磻?yīng)結(jié)合變性梯度凝膠電泳技術(shù)探究了酸湯子中微生物菌群多樣性。結(jié)果表明:在9 份酸湯子面團(tuán)中共鑒定出14 種真菌,分別為Saccharomyces castellii、Geotrichun candidum、Simplicillium lanosoniveum、Rhizochaete sulphurosa、Guehomyces pullulans、Debaryomyces hansenii、Fusarium culmorum、Trichoderma brevicompactum、Oryza lonqistaminata、Geotrichun fraqrans、Galactomyces candidum、G. geotrichum、Geotrichum sp.和Galactomyces sp.。鑒于S. castellii在多數(shù)樣品中被檢測,推測其為酸湯樣品中真菌的優(yōu)勢發(fā)酵菌種。鑒定出4 種細(xì)菌,分別是Bacillus pumilu、Lactobacillus tucceti、L. plantarum和Weissella paramesenteroides。由于W. paramesenteroides在多數(shù)樣品中被檢測出,推測其為酸湯樣品細(xì)菌的優(yōu)勢菌群。
2023年第44卷 2022年第43卷 2021年第42卷 2020年第41卷 2019年第40卷 2018年第39卷 2017年第38卷 2016年第37卷 2015年第36卷 2014年第35卷 2013年第34卷 2012年第33卷 2011年第32卷 2010年第31卷 2009年第30卷 2008年第29卷 2007年第28卷 2006年第27卷 2005年第26卷 2004年第25卷 2003年第24卷 2002年第23卷 2001年第22卷 2000年第21卷 1999年第20卷 1998年第19卷 1997年第18卷 1996年第17卷 1995年第16卷 1994年第15卷 1993年第14卷 1992年第13卷 1991年第12卷 1990年第11卷 1989年第10卷 1988年第09卷 1987年第08卷 1986年第07卷 1985年第06卷 1984年第05卷 1983年第04卷 1982年第03卷 1981年第02卷 1980年第01卷
電話: 010-87293157
地址: 北京市豐臺區(qū)洋橋70號
版權(quán)所有 @ 2023 中國食品雜志社 京公網(wǎng)安備11010602060050號 京ICP備14033398號-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