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別以雙低油菜籽及傳統(tǒng)油菜籽為原料,在相同條件下制取濃香菜籽油,采用溶劑輔助蒸發(fā)裝置結合氣相色譜-質(zhì)譜聯(lián)用儀對兩種菜籽油中揮發(fā)性成分的種類和含量進行測定,并利用偏最小二乘判別分析(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PLS-DA)、氣味活度值(odor activity value,OAV)對揮發(fā)性成分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確定導致兩種菜籽油感官風味差異的關鍵揮發(fā)性風味成分,同時結合感官評價、脂肪酸組成、氨基酸組成、營養(yǎng)成分等指標分析比較兩種菜籽油綜合品質(zhì)的差異。結果顯示,雙低菜籽油及傳統(tǒng)菜籽油中分別檢出12 類82 種和11 類90 種揮發(fā)性成分,總量分別為22 377.88、157 512.98 μg/kg,其中硫苷降解產(chǎn)物總量分別為3 311.07、146 492.82 μg/kg,酚類物質(zhì)總量分別為12 125.47、4 613.03 μg/kg。利用PLS-DA結合OAV最終確定了13 種最重要的特征風味物質(zhì),分別為6-甲基硫基己腈、5-甲硫基戊腈、苯代丙腈、3-丁烯基異硫氰酸酯、苯乙腈、反-2-癸烯醛、正己醇、芳樟醇、乙基苯、苯乙醇、椰子醛、4-乙烯基-2,6-二甲氧基苯酚、3-甲基巴豆腈,其中6-甲基硫基己腈、苯乙腈、芳樟醇、5-甲硫基戊腈、苯代丙腈、3-丁烯基異硫氰酸酯6 種成分均對菜籽油獨特的辛辣味具有貢獻,且苯乙腈、芳樟醇僅在傳統(tǒng)菜籽油中檢出;正己醇、苯乙醇、椰子醛則在雙低菜籽油中含量更高,對菜籽油的甜味具有重要影響;感官評價表明雙低菜籽油的甜味優(yōu)于傳統(tǒng)菜籽油,而傳統(tǒng)菜籽油辛辣味更強。雙低菜籽油中未檢出芥酸,而傳統(tǒng)菜籽油中芥酸含量高達30.25%;雙低菜籽油中VE和甾醇總含量均高于傳統(tǒng)菜籽油。研究結果為不同香型濃香菜籽油的生產(chǎn)提供了原料選擇和氣味標識的支持。
2023年第44卷 2022年第43卷 2021年第42卷 2020年第41卷 2019年第40卷 2018年第39卷 2017年第38卷 2016年第37卷 2015年第36卷 2014年第35卷 2013年第34卷 2012年第33卷 2011年第32卷 2010年第31卷 2009年第30卷 2008年第29卷 2007年第28卷 2006年第27卷 2005年第26卷 2004年第25卷 2003年第24卷 2002年第23卷 2001年第22卷 2000年第21卷 1999年第20卷 1998年第19卷 1997年第18卷 1996年第17卷 1995年第16卷 1994年第15卷 1993年第14卷 1992年第13卷 1991年第12卷 1990年第11卷 1989年第10卷 1988年第09卷 1987年第08卷 1986年第07卷 1985年第06卷 1984年第05卷 1983年第04卷 1982年第03卷 1981年第02卷 1980年第01卷
電話: 010-87293157
地址: 北京市豐臺區(qū)洋橋70號
版權所有 @ 2023 中國食品雜志社 京公網(wǎng)安備11010602060050號 京ICP備14033398號-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