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旨在從低場核磁共振(low field-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LF-NMR)T2弛豫的角度探究不同解凍方式對凍豬肉食用品質(zhì)的影響。以冷鮮肉(半腱肌,宰后27 h)作對照,測定冷藏解凍、微波-1解凍和微波-2解凍3 種解凍方式下冷凍豬肉的品質(zhì)特性(解凍損失、蒸煮損失、持水能力(water holding capacity,WHC)、pH值、色澤、水溶性和鹽溶性蛋白含量),T2弛豫時間的水分分布情況及感官品質(zhì)特性的變化。結(jié)果表明:微波-2解凍耗時最短,為5 min;微波解凍與冷藏解凍相比,具有更低的解凍損失率(P<0.01),其中微波-2的解凍損失率最低(5.31%);并且相比于鮮肉,微波-2具有更高的WHC(30.99%)和更低的剪切力(19.49 N);3 種解凍方式對肉樣pH值無顯著影響(P>0.05);微波解凍對肉樣L*值、a*值、b*值、水溶性蛋白含量和鹽溶性蛋白含量的影響均優(yōu)于冷藏解凍,且與冷鮮肉更加接近;NMR T2弛豫的水分分布情況顯示,冷藏解凍使凍豬肉中的不易流動水向自由水進行遷移,微波-1解凍則使凍豬肉中的自由水向不易流動水遷移,而微波-2解凍更傾向于使不易流動水向結(jié)合水遷移,這一定程度上解釋了以上品質(zhì)特性指標的差異性;感官評價結(jié)果顯示微波-2解凍肉樣各項評估指標評分與鮮肉更接近。由此可見,微波-2解凍能夠更好地保持豬肉的食用品質(zhì)。
2023年第44卷 2022年第43卷 2021年第42卷 2020年第41卷 2019年第40卷 2018年第39卷 2017年第38卷 2016年第37卷 2015年第36卷 2014年第35卷 2013年第34卷 2012年第33卷 2011年第32卷 2010年第31卷 2009年第30卷 2008年第29卷 2007年第28卷 2006年第27卷 2005年第26卷 2004年第25卷 2003年第24卷 2002年第23卷 2001年第22卷 2000年第21卷 1999年第20卷 1998年第19卷 1997年第18卷 1996年第17卷 1995年第16卷 1994年第15卷 1993年第14卷 1992年第13卷 1991年第12卷 1990年第11卷 1989年第10卷 1988年第09卷 1987年第08卷 1986年第07卷 1985年第06卷 1984年第05卷 1983年第04卷 1982年第03卷 1981年第02卷 1980年第01卷
電話: 010-87293157
地址: 北京市豐臺區(qū)洋橋70號
版權(quán)所有 @ 2023 中國食品雜志社 京公網(wǎng)安備11010602060050號 京ICP備14033398號-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