柑橘果皮表面覆蓋著一層蠟質(zhì),具有多重重要的生理功能。以溫州蜜柑(Citrus unshiu Marc.)和冰糖橙 (Citrus sinensis Osbeck )果實為原料,采用氣相色譜-質(zhì)譜聯(lián)用(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 對2 種類型柑橘果皮角質(zhì)層組分進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并采用掃描電子顯微鏡對其微觀結構進行觀察。GC-MS分析 表明,溫州蜜柑和冰糖橙外蠟含量分別為3.7 μg/cm2和2.2 μg/cm2,內(nèi)蠟含量分別為13.9 μg/cm2和18.4 μg/cm2。溫州 蜜柑和冰糖橙的外、內(nèi)蠟中脂肪族物質(zhì)主要成分相同,分別為烷烴、脂肪酸、伯醇,但品種間各組分比例及碳原子 數(shù)分布存在差異。角鯊烯為冰糖橙果實外蠟結構特有組分。此外,三萜類物質(zhì)僅在內(nèi)蠟中檢測出。溫州蜜柑和冰糖 橙的角質(zhì)膜層含量分別為44.00 μg/cm2和70.00 μg/cm2,二者含量差異顯著(P<0.05)。掃描電子顯微鏡結果顯示 溫州蜜柑的外蠟晶體呈不規(guī)則血小板狀,冰糖橙的外蠟晶體呈倒伏的血小板狀。除去外蠟導致溫州蜜柑和冰糖橙的 水分損失速率顯著增加(P<0.05)。相對于脂肪酸,烷烴在保水方面具有更重要的作用。兩種類型柑橘的角質(zhì)層 組分及微觀結構的差異可能促成了果實采后不同的貯藏特性,這為提高不同品種柑橘耐貯性提供了重要依據(jù)。
2023年第44卷 2022年第43卷 2021年第42卷 2020年第41卷 2019年第40卷 2018年第39卷 2017年第38卷 2016年第37卷 2015年第36卷 2014年第35卷 2013年第34卷 2012年第33卷 2011年第32卷 2010年第31卷 2009年第30卷 2008年第29卷 2007年第28卷 2006年第27卷 2005年第26卷 2004年第25卷 2003年第24卷 2002年第23卷 2001年第22卷 2000年第21卷 1999年第20卷 1998年第19卷 1997年第18卷 1996年第17卷 1995年第16卷 1994年第15卷 1993年第14卷 1992年第13卷 1991年第12卷 1990年第11卷 1989年第10卷 1988年第09卷 1987年第08卷 1986年第07卷 1985年第06卷 1984年第05卷 1983年第04卷 1982年第03卷 1981年第02卷 1980年第01卷
電話: 010-87293157
地址: 北京市豐臺區(qū)洋橋70號
版權所有 @ 2023 中國食品雜志社 京公網(wǎng)安備11010602060050號 京ICP備14033398號-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