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研究茶樹白化新品種‘福黃1號’綠茶加工過程中非揮發(fā)性代謝物的動態(tài)變化,以‘福黃1號’一芽二葉初展鮮葉為材料,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譜-串聯(lián)質譜技術對鮮葉、攤晾葉、殺青葉、揉捻葉和成品綠茶(毛茶)進行系統(tǒng)分析。結果表明:樣品共鑒定出2 654 種非揮發(fā)性代謝物,總量呈上升趨勢。經分析證明殺青是綠茶加工過程非揮發(fā)性代謝物轉化的關鍵工藝。將殺青前后的樣品分成兩組,共篩選出292 種重要差異代謝物。這些代謝物主要包括氨基酸及其衍生物(40 種)、黃酮類(37 種)、脂質(101 種)、核苷酸及其衍生物(28 種)和酚酸類物質(21 種)等,在次生代謝物的生物合成、碳代謝、半胱氨酸和蛋氨酸代謝、精氨酸生物合成以及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謝等通路顯著富集。K-Means分析將這些差異代謝物劃為3 個聚類趨勢。第1聚類趨勢群代謝物在殺青過程中大量積累;第2聚類趨勢群代謝物在殺青過程中大量積累,在干燥過程中又出現(xiàn)了一個小幅積累的過程;第3聚類趨勢群代謝物在殺青過程中急劇下降。氨基酸及其衍生物在殺青過程中大量累積,尤其是還原型谷胱甘肽,可能是‘福黃1號’綠茶的標志性化合物。脂質是加工過程中最活躍的一類化合物,相對含量大幅增長,其中溶血磷脂酰乙醇胺類物質累積最多。黃酮類和核苷酸及其衍生物的累積一部分僅在殺青階段,一部分在殺青和干燥兩個階段。本研究明確了白化品種‘福黃1號’綠茶加工過程非揮發(fā)性代謝物的變化輪廓,可為白化突變品種的創(chuàng)新利用提供理論基礎。
2023年第44卷 2022年第43卷 2021年第42卷 2020年第41卷 2019年第40卷 2018年第39卷 2017年第38卷 2016年第37卷 2015年第36卷 2014年第35卷 2013年第34卷 2012年第33卷 2011年第32卷 2010年第31卷 2009年第30卷 2008年第29卷 2007年第28卷 2006年第27卷 2005年第26卷 2004年第25卷 2003年第24卷 2002年第23卷 2001年第22卷 2000年第21卷 1999年第20卷 1998年第19卷 1997年第18卷 1996年第17卷 1995年第16卷 1994年第15卷 1993年第14卷 1992年第13卷 1991年第12卷 1990年第11卷 1989年第10卷 1988年第09卷 1987年第08卷 1986年第07卷 1985年第06卷 1984年第05卷 1983年第04卷 1982年第03卷 1981年第02卷 1980年第01卷
電話: 010-87293157
地址: 北京市豐臺區(qū)洋橋70號
版權所有 @ 2023 中國食品雜志社 京公網安備11010602060050號 京ICP備14033398號-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