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討畜禽肉宰后能量代謝的差異及其可能的原因。方法:于宰后45 min測定雞肉、灰白(pale soft exudative,PSE)豬肉、正常豬肉和牛肉中糖原、ATP/ADP/AMP含量及乳酸脫氫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活性,并提取肌漿和肌原纖維蛋白進(jìn)行十二烷基硫酸鈉-聚丙烯酰胺凝膠電泳(sodium dodecyl sulfate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SDS-PAGE)和液相色譜-串聯(lián)質(zhì)譜鑒定,分析各組肉的磷酸化水平差異。結(jié)果:牛肉中糖原含量顯著高于其他組(P<0.05),正常豬肉組糖原和ATP含量顯著高于PSE豬肉組和雞肉組(P<0.05),而PSE豬肉組的LDH活性顯著高于其他組(P<0.05);肌漿蛋白SDS-PAGE ProQ染色表明,宰后45 min PSE豬肉組中6 個條帶的磷酸化水平顯著低于正常豬肉組(P<0.05),而另有6 個條帶的磷酸化水平顯著高于正常豬肉組(P<0.05)。牛肉組和雞肉組中分別有3 個和1 個條帶的磷酸化水平偏低,1 個條帶和8 個條帶的磷酸化水平明顯偏高。而肌原纖維蛋白電泳表明,牛肉中大部分蛋白質(zhì)的磷酸化水平處于最高值,而雞肉組處于最低值,豬肉介于兩者之間;PSE豬肉組中7 個條帶的磷酸化水平顯著低于正常豬肉(P<0.05);6 個條帶的磷酸化水平顯著高于正常豬肉(P<0.05)。結(jié)論:宰后異質(zhì)肉的形成受宰后糖原和ATP消耗速率、LDH活性的影響,同時與肌肉中糖酵解酶的磷酸化水平有關(guān)。
2023年第44卷 2022年第43卷 2021年第42卷 2020年第41卷 2019年第40卷 2018年第39卷 2017年第38卷 2016年第37卷 2015年第36卷 2014年第35卷 2013年第34卷 2012年第33卷 2011年第32卷 2010年第31卷 2009年第30卷 2008年第29卷 2007年第28卷 2006年第27卷 2005年第26卷 2004年第25卷 2003年第24卷 2002年第23卷 2001年第22卷 2000年第21卷 1999年第20卷 1998年第19卷 1997年第18卷 1996年第17卷 1995年第16卷 1994年第15卷 1993年第14卷 1992年第13卷 1991年第12卷 1990年第11卷 1989年第10卷 1988年第09卷 1987年第08卷 1986年第07卷 1985年第06卷 1984年第05卷 1983年第04卷 1982年第03卷 1981年第02卷 1980年第01卷
電話: 010-87293157
地址: 北京市豐臺區(qū)洋橋70號
版權(quán)所有 @ 2023 中國食品雜志社 京公網(wǎng)安備11010602060050號 京ICP備14033398號-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