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歷山大藻可代謝產生麻痹性貝毒素,對人類健康和食品安全造成嚴重威脅。以核糖體DNA為研究對象,利用生物信息學及計算機分析軟件對食源亞歷山大藻核糖體DNA的分子特征進行分析,并且對亞歷山大藻的產毒特性進行遺傳差異研究。聚合酶鏈式反應(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擴增亞歷山大藻核糖體18S rDNA-28S rDNA區(qū)域,利用DNAdist計算5.8S rDNA-ITS區(qū)域序列間距離值序數,同時,利用PCR-限制性片段長度多態(tài)性(restricted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s,RFLP)技術,對核糖體18S rDNA-28S rDNA進行測序分析,選擇限制性內切酶MboⅡ繪制內切酶圖譜。結果表明:亞歷山大藻無毒株L35與產毒株在5.8S rDNA-ITS區(qū)域序列間核苷酸的差異值可達到0.201~0.488,與同屬無毒亞歷山大藻的核苷酸差異值<0.004;通過酶切圖譜特征條帶可以準確地將不同亞歷山大藻種產毒類型分3 類,酶切圖譜相似的藻種產生的毒素組分相同。因此,食源亞歷山大藻產毒與否以及產毒類型體現為核糖體DNA遺傳信息中存在顯著差異。
2023年第44卷 2022年第43卷 2021年第42卷 2020年第41卷 2019年第40卷 2018年第39卷 2017年第38卷 2016年第37卷 2015年第36卷 2014年第35卷 2013年第34卷 2012年第33卷 2011年第32卷 2010年第31卷 2009年第30卷 2008年第29卷 2007年第28卷 2006年第27卷 2005年第26卷 2004年第25卷 2003年第24卷 2002年第23卷 2001年第22卷 2000年第21卷 1999年第20卷 1998年第19卷 1997年第18卷 1996年第17卷 1995年第16卷 1994年第15卷 1993年第14卷 1992年第13卷 1991年第12卷 1990年第11卷 1989年第10卷 1988年第09卷 1987年第08卷 1986年第07卷 1985年第06卷 1984年第05卷 1983年第04卷 1982年第03卷 1981年第02卷 1980年第01卷
電話: 010-87293157
地址: 北京市豐臺區(qū)洋橋70號
版權所有 @ 2023 中國食品雜志社 京公網安備11010602060050號 京ICP備14033398號-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