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從不同地區(qū)獼猴桃根際土壤中篩選拮抗獼猴桃潰瘍病菌的菌株,優(yōu)化其產(chǎn)生抑菌活性物質的發(fā) 酵條件,為獼猴桃潰瘍病的生物防治提供潛在的資源菌。方法:采用平板稀釋法從獼猴桃根際土壤中分離獲得 菌株,采用抑菌圈法篩選拮抗菌;通過形態(tài)學特征、生理生化特征及16S rDNA序列分析對其進行鑒定;并采用 單因素及正交試驗優(yōu)化培養(yǎng)基組分及發(fā)酵條件。結果:從土壤中共分離到288 株放線菌,其中編號為NA-TXL-1 的菌株對獼猴桃潰瘍病菌的拮抗效果最佳,采用預防法、治療法進行盆栽實驗,發(fā)酵原液的防治效果分別為 73.06%、55.62%,初步鑒定該菌株為抗生鏈霉菌。其最佳發(fā)酵配方和培養(yǎng)條件為:乳糖30 g/L、酵母粉3 g/L、NaCl 1 g/L、K2HPO4 0.5 g/L、MgSO4·7H2O 0.5 g/L、FeSO4 0.01 g/L,種子培養(yǎng)基為乳糖-酵母粉培養(yǎng)基,接種量為 2%,起始pH值為7.0,發(fā)酵原液、上清液、重懸液分別培養(yǎng)5、14、5 d。結論:經(jīng)鑒定,拮抗菌株為Streptomyces antibioticus。在優(yōu)化的發(fā)酵條件下,該菌株對獼猴桃潰瘍病菌具有更好的拮抗效果。
2023年第44卷 2022年第43卷 2021年第42卷 2020年第41卷 2019年第40卷 2018年第39卷 2017年第38卷 2016年第37卷 2015年第36卷 2014年第35卷 2013年第34卷 2012年第33卷 2011年第32卷 2010年第31卷 2009年第30卷 2008年第29卷 2007年第28卷 2006年第27卷 2005年第26卷 2004年第25卷 2003年第24卷 2002年第23卷 2001年第22卷 2000年第21卷 1999年第20卷 1998年第19卷 1997年第18卷 1996年第17卷 1995年第16卷 1994年第15卷 1993年第14卷 1992年第13卷 1991年第12卷 1990年第11卷 1989年第10卷 1988年第09卷 1987年第08卷 1986年第07卷 1985年第06卷 1984年第05卷 1983年第04卷 1982年第03卷 1981年第02卷 1980年第01卷
電話: 010-87293157
地址: 北京市豐臺區(qū)洋橋70號
版權所有 @ 2023 中國食品雜志社 京公網(wǎng)安備11010602060050號 京ICP備14033398號-2